四川经济网达州讯(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研究荔枝道上的古村落,既是传承和发展巴文化,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现实需要。”日前,《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一书出版,据了解,这是省内目前第一部记录、反映一个市州传统村落的专著。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理事郑景瑞告诉了记者他创作该书的初衷——用图文记录古村落,为现代都市人留住乡愁。
(资料图)
郑景瑞考察散落在荔枝古道的古村落
据悉, 为撰写这本书,郑景瑞历时7年,实地走访达州荔枝古道沿线41个传统村落,经达州市住建部门支持,将30余万字、160多张高清照片汇编成书后于今年8月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41个传统村落概况风貌、历史传说、逸闻轶事、保护现状等,是介绍达州荔枝古道古村落的一部“百科全书”。
古村落保护现状参差不齐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形成较早,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一定历史、文化、艺术、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目前,达州共有国家、省、市三级传统村落43个,均分布于荔枝古道两侧。郑景瑞说,从保存完整度,文化形式多样性分析,万源、宣汉偏远山区的古村落普遍好于南部的渠县、大竹等地。
虽然达州首个被录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单的古村落是达川区鲁家坪村,但是经杨景瑞调查认为,至今保护程度最好的是万源市太平坎村。村里残存元代碑刻、明清建筑88座,还有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明清古墓200多座以及十多栋川东特色清代民居。
万源市太平坎村
与此情况类似,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夏家坝村民房的横梁、斗拱、花门、窗棂等处的木雕精美,雕工细致,人物、动物、花鸟、水草等图案栩栩如生。郑景瑞由衷高兴地说:“川内传统民居装饰少,而这里的木雕堪称艺术精品。”
然而,在渠县等地的部分调研经历却让郑景瑞心痛。
部分古建筑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善,遭遇火灾或人为毁坏,或因资料缺失,无法被认定为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如,万源三官场村的王化成三合院,以及通川区曾家沟村屈氏大院都毁于大火。
郑景瑞说,调查并记录古村落,抢救性勘查散落乡野的古旧建筑,可利于相关部门制定更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财富。
政府民间携手共同守护乡愁
调研中也有令郑景瑞有意外不到的收获。他说,走访宣汉县马渡关镇百丈村时,常听到当地至今仍在传唱的民歌歌谣,质朴的歌词反应着古道曾经的繁华。百丈村的传统文化以歌曲形式出现,且被当代都市人群所熟知,留给现代人关于乡村生活的美好憧憬。
郑景瑞告诉记者,不仅是村民,政府也在发力保护古村落。早在2017年,达州就出台并实施四川省内首部地方性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法规《达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确立了古村落的评选、保护、利用和开发等规定。按照这些规定,达州各地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效果较好。
太平坎村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给郑景瑞留下深刻印象。女企业家张俊2019年11月回乡任村支部书记,强力拆除古村落保护范围内的3栋违建房,还聘村民当“院落长”,负责古建筑的安全。
开江县宝塔坝村已发展成为风景区
开江的宝塔坝村也是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成功案例,该村充分利用明代古塔宝泉塔、清末民居王家院子,以及当地悠久的荷花栽种史,打造了万亩荷塘的莲花世界景区,还创新推出全荷宴让游客大饱口福。
靠古村落形成的景区,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反过来也更加激发了村民自主保护古村落的动力。
万源县东梨村村支书告诉郑景瑞,村里的熊国炳故居每年门票收入超5万元,“这些钱全都被用于修缮古村落建筑了。”此外,每年春夏之交,这个村的2万多株古梨树会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村民依靠传统民居经营农家乐,还能卖农特产赚钱。
集合多年的实地走访所得,郑景瑞最终撰写出《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一书。全书分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市级传统村落”和“传统乡村纪实”四个篇章,并附“达州市的国家省市三级传统村落名录”,30余万字,160多张图片。记载了达州市的国家、省、市传统村落的概况、格局、风貌、自然环境、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院落;介绍了历史沿革、民俗风情、逸闻轶事、地名故事;展示了达州乡村丰富的文化遗产。
该书是一部留住乡愁守望家园的力作、乡村振兴可资借鉴的作品,同时还是一部开展乡土教育的可贵教材。